盛夏将至,武隆县仙女山镇白果村村民杨永兰心里满怀期待:她的“杨妹妹农家乐”扩建后床位增加了一倍,今年的收入也有望翻番,达到60万元。
近年来,在这个人口仅41万的“小县”,旅游从业人员却达到了4.1万人,其中农户1.2万人。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13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72亿元,分别是直辖前的120.8倍、168.6倍。
昔日贫困村如今“富得流油”
6月1日清晨,天下着蒙蒙细雨,仙女山镇“黄金楼酒店”店主曹世兰已早早起床,和厨师刘永红一起为游客准备早饭。
曹世兰原是石梁子村荆竹林社村民,由于土地被纳入仙女山新区建设规划,2008年,她用得到的政府补偿款50多万元加上贷款,在新区翠云路办起了这家三楼一底的黄金楼饭店,年收入达50万元。
37岁的王在明是石梁子居委大水井居民小组组长。瞄准仙女山新区发展的商机,2006年,他组织了村里10多名穷得叮当响的村民成立了建筑队,专门承接新区的建筑工程。如今,他的建筑队已带动了近80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靠着发展乡村旅游,仙女山镇于2008年摘掉了“穷帽”。位于仙女山新区的石梁子村也从过去全县最穷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最富裕的地方。
“大旅游”带活“小资源”
随着游客的蜂拥而至,景区周边的蔬菜、瓜果、土特产等“小资源”也得以成为旅游商品,最大程度地提高了附加值。
土坎镇村民周忠淑和家里的雇工一起,每天能做100斤苕粉,每年仅此一项就能挣到4万元。而在当地,有500户农户从事苕粉加工,今年的年产值将超过4500万元。这种晶亮透明、久煮不烂的手工苕粉是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商品,卖价在每斤8元左右。
同样是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羊角豆干已成为武隆县羊角镇村民发家致富的“金饽饽”。而在紧邻仙女山镇的双河乡,种植的高山蔬菜不但受到游客欢迎,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成为市民餐桌上的佳肴。
打造旅游廊道
武仙路沿线是农家乐密集区域,每家农家乐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擦得光可鉴人。“城里人爱干净,不打扫干净就没客人愿意来。”杨永兰说,她还准备参加县旅游局主办的乡村旅游培训,把农家乐搞得“更像城里的酒店”。
而在仙女山新区黄家湾,随着大批前来消夏避暑的城里人涌入,当地村民也和城里人一起跳起了坝坝舞,还成立了专门的坝坝舞队。
尽管旅游打开了武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大门,让农民钱袋子也鼓了起来,但仍有不少没有进行旅游开发的片区,农民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对此,武隆县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开发白马山原始森林景区以及后坪天坑景区,并与仙女山、芙蓉江景区连通,通过逐步串联该县260处旅游景点的方式打造旅游廊道,从而带动仙女山片区、白马山片区、弹子山以及芙蓉湖四大片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届时,武隆县从事旅游的人数将增至6万人左右。